近年來汽車企業受“缺芯潮”影響,多家老牌車企紛紛下場開發Soc。就在近日大眾旗下的軟件公司CARIAD宣布將聯合ST(意法半導體)開發車用芯片,無獨有偶,福特也在21年就宣布和美國芯片制造商GlobalFoundries研發制造芯片。至于國內車企,一汽集團在今年先后投資芯擎科技、地平線,在車規級、高算力芯片領域展開合作;上汽集團則早在18年也便與英飛凌成立了車用IGBT合資公司,并在近些年先后投資參與了多家汽車芯片工程項目。
到目前為止,行業內的多家老牌車企或通過合作研發、或通過注資入股的方式先后進入汽車造芯陣營,在資本的高速涌入下,一時間芯片成為了當下眾多企業力爭的產業項目。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社區中,不少網友就發表了對于車企造芯以及芯片行業未來發展潛力的看法,吸引了眾多網友的跟帖熱議。
有脈友認為之所以各大老牌車企選擇自主“造芯”,一方面確實是當下環境所迫,另一方面則是自研芯片的好處顯而易見,能花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最小的成本實現行業高智能。
這樣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贊同,有網友也補充道:“國內車廠開始尋求多供應商策略,國產汽車新品廠商也面臨這市場機遇,有希望實現點狀突破,包括車載功率半導體、MCU、座艙和自動駕駛Soc等。”
但于此同時,也有網友則對芯片產業短期內較為看好,而中長期看衰,其原因在于續集的產能太大,資源錯配較為嚴重。而對于目前的新能源賽道則認為前景較為明朗,原因在于光伏產業鏈的比較全面,新能源汽車電池到整車和美國同一個起點或者略超一點。
而在脈脈社區中,眾多脈友對汽車類芯片研發的就職情況和發展前景進行探討。有網友就詢問了現階段AI芯片汽車的實際情況,有熱心網友回復“芯片還可以,業務收入都不錯”。
這一點在眾多車企和芯片企業的高薪招聘中也得到了驗證。在脈脈發布的招牌帖中,有車企招募車載芯片負責人,其薪酬標準達到了300W+,并且沒有設置上限,可見對于這類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企業招聘的車載芯片架構師、SOC芯片設計/SOC芯片驗證等崗位年薪構成為現金+期權,工作地點選擇性更多,待遇確實非常誘人。
而對于躊躇于進入嵌入式芯片行業還是汽車電子行業的校招畢業生,有脈友就直接指出:“能去芯片就去芯片,畢竟目前是頭部,而且風口在”、“現在芯片公司都拿著大把大把的融資,當然是去這個風口”。
綜合看來,目前不少車企在芯片領域已經有所布局,開始搭建團隊自研芯片,為國內芯片廠商帶來了許多機遇。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大車企自主研發車規芯片并非易事,它所涉及的前期開發、測試,以及相關人員培養、挖掘都需要穩步推進。而對于求職者而言,車載芯片賽道的火熱,無疑將釋放出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對于想要跨行轉型的職場人更應該提前做好技術積累才能更好地融入新賽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